「低動機學生」易放棄返學等放學 怪獸家長元兇
發布時間: 2016/07/25 08:00
最後更新: 2016/07/25 14:14
學生家長要注意!返學等放學、選科無方向,好可能是「低動機」的徵兆;即使是名校生,都有機會中招,甚至出現「集體效應」;專門研究青年生涯規劃的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張燕鈴分析,怪獸家長是其中元兇,經常接觸到低動機青年個案的她發現,在學青年出現低動機的徵狀較明顯。
家長的言行是子女無形的壓力,20歲的子源(化名)在前年文憑試考10分後,修讀體育系副學士,豈料他卻開始失去目標,不想交功課,最終因成績不達標而被踢出校;曾打算將來當體育老師的他,因覺得自己無能力應付,理想漸漸遠去。
細問下,子源的中學成績平庸,但爸爸卻是中學體育教師,有大學程度;他憶述,爸爸曾向他提及平日學生的表現,並責備他們懶散,令子源總覺得爸爸間接批評他,累積挫敗感。
最嚴重是,我連收退學信都無反應,持續3個月夜晚打機、睡覺至自然醒,肚餓才出街吃飯。
直至爸爸去年帶他接受輔導治療,才變得不再頹廢,現有兼職工作在身,考慮升學就業。
她表示,低動機青年有下列特徵:
- 沒有目標計劃,不斷問:「點解要上學?」
- 容易放棄,返學等放學,經常欠交功課,上課不專心
- 經常遲到早退
- 對身邊的事物失去興趣
- 總覺得不及他人成績好,埋怨社會要求高,又會抱怨無人聆聽訴求
她透露,曾有港島區名校的老師求助指,全級中三學生都出現低動機徵狀,問他們選科意向,學生竟然答不出,甚至連自己的強項都語塞,仿如「集體效應」。
面對學生的無助感,張分析是社會鼓吹成績導向,一般水平或以下的學生累積挫敗感,就會放棄自己,加上在競爭激烈的名校生存,助長互相比較的風氣。
即使是考第一的學生,都只是家長及老師逼出來的產物,其學習動機偏低。
本港功課考試逼人,就連小學生,亦會出現低動機徵狀,原因同樣離不開怪獸家長的催逼;張燕鈴指,從事人力資源的女高層,因位高權重,深知要競爭必先「樣樣掂」,對女兒的管教特別嚴厲。
一次女兒考獲97分,因未能考得滿分而觸動了媽媽的神經,除回校投訴,又監視女兒做功課,確保題目全對。其後又因逼得太緊,雙方開始有親子衝突,女兒對長輩有攻擊性的言語,即使平日名列前茅的她亦開始對讀書生厭。經輔導後,張燕鈴才發現媽媽都希望女兒有快樂童年。
張燕鈴教路,家長避免子女出現低動機的問題,應留意以下3點:
- 善用正向字詞溝通,避免用「不要做」、「不可以」等否定句告誡子女
- 多發掘子女的優點,例如子女愛說話,或因他與同學關係良好
- 不要過分催谷,例如子女在學習樂器的表現統統不佳,就要停止,不要向子女製造太多挫敗感
3年來接獲逾百宗低動機求助個案的張燕鈴,透過300個正面字詞庫讓學生自行找出優點,肯定自己並非「無得救」,讓他們重新檢視自己、提升自信心;此外,亦會透過竹籤穿插氣球活動助學生重拾自信。
「如何用一根尖銳的竹籤在氣球中劃過?」這難題亦考起記者!然而學生即場示範,魔術般展示氣球在沒爆開的情況下被竹籤穿過,不禁令人驚呼,張笑說:
不少學生都會滿腹疑問,擔心氣球爆開,但試得多就會成功,氣球如人一樣,雖然受到挫敗,但亦有方法避過洩氣!
撰文 : 陳嘉欣 經濟日報記者